網上營銷推廣電郵
大部份人日常都會收發電郵。很容易會先入為主以為電郵推廣就和平常發送給客戶的銷售電郵一樣,可以專注介紹產品服務,只不過機制是批量發送而已。若然果真只是發送機制問題,當即時通訊和社交媒體流行後,電郵宣傳應該就沒有生存空間,應該會被淘汰。

推廣電郵 ≠ 電郵推廣, 三條金科玉律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推廣電郵發送給個別客戶和電郵推廣大有不同:分別如同銷售 sales 和營銷 marketing 的差異,前者是 1 to 1, 後者是 1 to many. 前者針對個人所以你更容易投其所好,後者是對一大群人,喜好期望可以非常參差;前者收件人知道你是誰,就算對你發送的內容不感興趣,亦知道是商業社會日常行為,不會產生太大反感。後者很可能不認識你,收到不相關無興趣內容容易感到被冒犯,進一步可能投訴你是濫發者。
第一條, 不擾人
即使投訴濫發不構成法律責任,投訴亦可能影響你域名的權威性 (Domain Authority)。低權威性影響域名內的網頁搜尋結果排名,增加來自該域名或 lP 地址的正常電郵被接收者垃圾郵件過濾器評為垃圾郵件的機會。所以電郵推廣的第一條金科玉律就是要儘量不擾人,否則得不償失。什麽是擾人? 例如:
- 長編大論絮絮不休的銷售訊息。
- 電郵內插入大容量圖片,使電子郵件太大,浪費收件人的帶寬。
- 頻繁發送相同或相近的訊息,以為漁翁撤網,總有多少收穫。
簡單來說擾人就是以不相關訊息轟炸收件人。前面所說社交媒體的興盛沒有淘汰電郵推廣。但社交媒體也在利用電郵推廣嗎?例如:
- LinkedIn 發現你很久沒有登入,可能會利用電郵告訴你某某用戶可能是你的舊同事或同學。
- Facebook 發現你很久沒有登入,可能會利用電郵告訴你某某是你可能認識的朋友。
- YouTube 發現你常常觀看某頻道影片,當該頻道有新影片上載時,告訴你某某剛上載了的影片你可能感興趣。
- Twitter 做法亦如是。
分別是社交平台的推廣電郵是發送給他們的註冊用戶或會員,而濫發郵件是發送給和他們不相識的受眾,其實香港法例十年前已經限制不容許濫發未經授權的郵件。
第二條, 強化互動
大家的重點是通過電郵推廣加強和收件人的聯繫和互動,基礎是為收件人提供有價值而又附合發件人長遠利益的資訊。強化互動 engagement 正是電郵推廣的第二條金科玉律。從這點你就可以看到傳統的批量電郵推廣其實是無法精準將訊息鎖定在和某用戶有關的事情。一般電郵名單是隨著時間累積下來,沒有更新,更不用說你用錢買回來的名單。所謂十年人事幾番新,十年前的電郵收件人可能已經從職場退休。今天一般推廣電郵只會在發送到自己的會員時才有效果。那麼找新客戶怎辦呢?答案是你用網上廣告,因為今天網上廣告平台其實收集了受眾的個人資料、興趣和追蹤他的 網上訪客行為,效果然比濫發電郵為好。
第三條, 專重收件人的寶貴時間
電郵內容影響互動。一般機構不可能像社交平台一樣時時刻刻追蹤用戶行為,所以很難做到如上所述的個人化內容。但起碼亦要:從收件人的利益出發,力求內容簡潔扼要。例如:稱呼收件人名字或姓氏,提供一些和你行業相關性的資訊。如果收件人有興趣這些資訊,很可能亦有興趣你的服務。而有益資訊先行,你的產品服務介紹在後。有益資訊為主,編幅較大,你的產品服務介紹為副,編幅較少。如果收件人對你提供的資訊無興趣,不看下去自然不會留意到你的產品服務介紹,亦不會太浪費對方時間。所以第三條金科玉律就是專重收件人的時間是寶貴的,以對方利益為先。
電郵推廣工具
電郵行銷軟件
利用自動化電郵發送軟件,必須簡單易用,能發送 HTML 設計電郵,而且可以個人化每封電郵,讓收件人感受被尊重,提升回應率。自動化拒收電郵名單過濾,讓你不必擔心觸犯法例。
電郵行銷雲服務
電郵推廣服務利用雲端技術,操作非常簡單,無技術背境的用戶都可以掌握。但由於是按發送量收費,當發送量大時成本亦大。最著名的是 Mailchimp, 其他例如SendGrid 等。
課程: 三小時實戰經驗教學
由<<郵件行銷大師>>軟件的出版商,根據多年支援及實際使用經驗,結合電郵推廣研究數據精心編寫而成。我司每個月發出兩次約十五萬封電郵,累積的經驗的顯示,能熟練使用電郵推廣軟件只佔1/3 成功因素,其餘就是要掌握如何收件人心理,撰寫技巧、社交媒體應用及發送的技術才能成功。 (課程內容)
客戶推薦
上完這個課程後,我覺得你們這個課程簡直是超值,因為我都看過好多書,而你們教的好多都是書本上也學不到的知識。加上你們是有實際的操作經驗,真是令我穫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