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紅包 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科技的微信平台行銷利器
微信紅包掀行動營銷新時代
微信這個爆炸性社交媒體,在中國大陸大行其道,各行各業各施其法,用盡微信平台各種功能創造商機,其中微信紅包對香港人來說絕不陌生,甚至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中的「紅包」。從微信公佈的數據所得,上週四除夕 (12月31日) 單日收發微信紅包高達驚人的 23.1 億次,與 2014 年同日相比多出超過一倍,甚至導致微信系統出現短暫性癱瘓。紅包收發的高峯出現在跨年當晚的 0 時 05 分,錄得 1 分鐘內共發出 240 萬個紅包,另有 620 萬個紅包被拆開。就此等爆炸性的數據,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媒體都有作相關報導。
內容目錄
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科技
紅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代表著喜慶或吉事,但凡各種喜慶場合,無論農曆新年、結婚、生日,抑或是新學年和新工作的開始,中國人都有送紅包的習慣,以求前面一切「利利是是」,順順利利。追溯歷史,紅包之所以得名,是取其以一張紅紙包著金錢所致。後來不少紙品商家看準商機,加入不同的得意圖案或花款元素,設計成人見人愛的紅封包。每年臨近春節,不少公司都會派發內藏優惠券的紅包給顧客。不過,隨著人們日漸重視環保,近年很多商家都將派紅包「電子化」,透過電郵將賀年優惠券發送給客戶。
在科技橫行的大時代,派紅包也要電子化,微信則捉緊這個時機,在 2014 年春節正式發佈微信紅包功能。中國人在春節期間都有送紅包派利是等等的祝福習俗,2014 年除夕期間,紅包的收發總量錄得設過 1,600 萬次。一年後,已被吹捧得入家入戶,微信於 2015 年 2 月 9 日聯同各類商家舉行「搖紅包」活動,預告官方將發放總額超過 5 億的微信紅包,其中單個最大紅包的金額高達 4,999 元,同時還有超過 30 億張卡券紅包。在眾多推廣帶動下,微信官方錄得 2015 年除夕期間的紅包收發總量倍增 10 倍達 10 億次。單從上述 2016 跨年的紅包收發量估算,相信微信紅包在 2016 年春節將會再次創出驚人數字。
從概念設計看微信紅包成功之源
(一)操作設計簡潔
在設計微信紅包時,設計師遵循了簡單就是美的原則。以商業為例,如果一間公司要透過微信發送紅包到所有追蹤其公眾號的人,他只需要選擇要發送的紅包數量和金額,同時可以加入祝福字句,然後通過微信錢包提現零錢,就可以向用戶群發出紅包。接收紅包的一方打開後,就會獲得相應的收益,而金額會儲放到微信錢包,只要將銀行卡與微信進行綁定,就可以在一個工作天後從微信錢包提現零錢。
(二)用戶數目病毒性爆增
微信紅包自 2014 年初正式發佈後,短時間內已開始爆發式增長。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如果收到紅包的一方想要提現零錢,就必需將銀行卡綁定到微信錢包,這樣同時令微信支付的用戶人數迅速提升。
(三)收發紅包過程保密安全
個體戶要發送紅包,無論是發送或是接收一方,都只能利用現有的微信好友關係網絡。微信已是內地人作為日常通信的首選工具,故此無論是親朋戚友,或是工作間的同事或伙伴,均是在平日實體生活中累積起來。在這種情况下,沒有安全問題的考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無論是發送或是接收紅包的一方,都會變得更加主動,發紅包的行為自發性更強。
重新定義「紅包」 – 由 WeChat 紅包開始
紅包在微信用戶生活中的角色
2015 年 10 月 23 日,微信官方發表首份《微信生活白皮書》。這份被視為「要做好微信推廣不能不看」的白皮書,當中顯示直到 2015 年 9 月,微信平台的日登陸用戶已趨 6 億,日活躍用戶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長逾 60%,其中超過一半 (60%) 用戶為 15-29 歲的年輕人。同時,收發紅包已不單是春節送贈祝福的專利,從白皮書可見,2015 年間錄得紅包收發量最高的節日為中秋節,高達 22 億次,即每位日登陸用戶收發接近 4 封紅包;其次是「七夕」情人節,也高達 14 億次。
隨著騰訊官方宣佈即將開放跨境微信支付,相信微信紅包將被更廣泛利用於行銷策略之中。
相關文章: